科普期刊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内容分析及优化路径探索——以典型科普期刊为对象

2021-12-15

作者:佚名

来源:科普中国

A-
A+

[摘 要] 为了解国内科普期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选题策划情况,厘清疫情周期中的选题规律,对科普期刊未来的相关主题策划提供借鉴,本文采用计算语言方法LDA主题模型,比较了国内典型综合性科普期刊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一年内的主题类别及关键内容,并分析了主题设置的特点以及不足。对科普期刊未来类似主题的策划提出优化建议:增强主题的创新性和内容的深度;基于事件生命周期,系统制定科普主题策略;增加科学新闻主题比重,促进科普时效性。

本文以《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为基础,选取国内6种综合性科普期刊,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nalysis,LDA)主题模型,梳理分析各刊围绕“新冠肺炎”的主题内容,并以《科学美国人》作对比分析,尝试总结国内外科普期刊围绕“新冠肺炎”主题科普的思路和方法特点,从而把握重大传染病周期性的选题规律及趋势,为国内科普期刊在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选题策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科普期刊文章刊发基本情况

在发文数量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6种科普期刊发布文章总数量差距明显。《大众科学》发布的科普文章数量最多,达44篇;《科学世界》发布的科普文章数量最少,仅有7篇。

在科普期刊文章刊发趋势上,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期刊文章数目吻合疫情的发展情况。

在期刊发文连续性和响应速度上,科普期刊出版存在间断性,在国内疫情稳定期间,即6月至8月三个月期间,科普期刊不再刊发新冠肺炎专栏文章;9月份伊始,国内疫情反弹和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科普期刊又陆续更新新冠肺炎疫情的知识和科学成果。受纸质期刊出版周期影响,6种科普期刊响应速度相对滞后,主要从2月开始刊发新型冠状病毒科普文章。

2 科普期刊新冠肺炎疫情不同阶段主题内容分析

2.1 疫情初始期主题

疫情初始期,6种科普期刊中有一半期刊未刊发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内容。但此阶段刊发相关内容的3种科普期刊表现相对亮眼,尤其是《大众科学》,不仅刊发大篇幅新冠肺炎话题文章,还涉及了5种类别主题;《知识就是力量》《科学世界》虽少量发布了新冠肺炎话题文章,但也提及两类主题内容,并非开展单一科普。

通过比较《知识就是力量》《科学世界》和《大众科学》文章主题类别可以发现,在疫情初始期,“疾病追溯”“疫情防护行为”“心理健康”是普遍关注的话题焦点。3种科普期刊在疫情初始期,以实用性选题为导向,从疫情防护行为和微观心理疏导层面科普正确的防疫姿态,既含有口罩佩戴、清洗消毒等个人疫情防护措施,也包括缓解焦虑紧张的心理干预手段。

2.2 疫情加速发展期主题

疫情加速发展期,除《科学画报》外,其他科普期刊均刊发了与新型冠状病毒密切相关的话题文章。在此阶段,“如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是全球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此时,公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理和传染病治疗认知尚不清晰,科普期刊从话题时效性角度出发,围绕“疫苗研发”“病毒科普”“疫情防护行为”话题展开重点讨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法的话题中,科普期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主要包含抗病毒药物的测试、疫苗研发系统工程、研制流程及疫苗研制的科学探索等方面。在病毒科普话题中,科普期刊则各具特色。疫情防护话题中,科普期刊则继续突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假期出行风险评估等内容,表明预防的重要性。虽然国内科普期刊在疫情加速发展期发布的文章数量有限,但是话题种类比较丰富,除三类基本主题外,还纳入新闻报道、动物保护、谣言解析、政策伦理、抗疫先锋等话题。

2.3疫情扩散期主题

疫情扩散阶段,全球疫情呈现多点蔓延趋势,但是感染速度缓慢下降。该阶段科普期刊仍然将“疫情防护行为”设置为重点主题。

伴随着疫苗话题的逐渐深入,科普期刊制定“免疫系统”主题,让公众认识和理解免疫系统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在精神人文层面,多种科普期刊倡导为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凸显“抗疫先锋”主题,重点阐述钟南山院士在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突出工作事迹,反映科学家的科研初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3 《科学美国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刊发情况典型分析

3.1《科学美国人》文章刊发基本情况

《科学美国人》数字版本文章发表数量庞大,多达504篇,文章数量变化趋势与国内典型科普期刊存在较大差异。在1月至3月初疫情初始期,《科学美国人》刊发的科普文章数量较少;在3月至6月疫情加速发展期,《科学美国人》刊发数量达到高峰期,呈现井喷状态,文章总数超过250篇;在7月至12月疫情扩散期,科普文章数量缓慢下降,保持至初期发文水平。但《科学美国人》刊发时间连续,每个月均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文章,而且响应速度较快,在 1月已经刊发新型冠状病毒主题内容。

3.2《科学美国人》疫情不同阶段的主题内容分析

不同于国内科普期刊的实用性导向,疫情初始期,《科学美国人》核心为科研人员和读者群体提供疫情新闻信息与专业领域的知识。疫情加速发展期,《科学美国人》扩散到民生、环境领域,除公众普遍关心的全球疫情感染新闻,还增加了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发散性话题,涉及环境气候以及疫情防护主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COVID-19的影响,并引导公众思考气候与疾病的关系,该阶段的发散性话题,为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公众的眼界。疫情扩散期,《科学美国人》则延续上一阶段的主题并进一步丰富,针对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需求,拓展疫苗研发、谣言解析、政策伦理等多个领域,具体展示疫苗临床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回应“疫苗阴谋论”的虚假流言和种族伦理争议问题。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美国人》重点突出新闻报道的主题,紧密结合社会公众的热点需求,使之成为最能解答读者疑惑的科普读物。

4 国内科普期刊新冠肺炎疫情科普主题的特色与不足

4.1主题类别设置多元,但内容创新性不足

我国科普期刊发布的多样化科普主题内容,极大满足了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应急科普需求,实现了科普期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方面、多维度的内容普及,但是在新冠肺炎命题作文背景下,国内科普期刊大多集中于常规性话题,拓展性和创新性不足。如疫情扩散阶段,《知识就是力量》《大众科学》在免疫系统和抗疫先锋两类主题中,内容相似度强,关键词重复度相对较高,而在其他主题领域,国内议题也存在大量重复。虽然部分科普期刊如《科学24小时》有提及政策伦理、环境与疾病等特色主题,但是从内容关键词来看,相较于《科学美国人》紧密关注的伦理、种族等社会热点,《科学24小时》对于话题的描述仍然侧重于宏观领域,造成话题的重要性程度不高,未能使公众产生强烈的话题讨论参与感,导致主题策划在新意和思想上升性方面不足。

4.2 疫情不同阶段科普重点明确,但系统性不够

新冠肺炎在极短时间即引起社会恐慌,其自带的关注度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由于公众在不同时期对新冠病毒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其所关注的侧重点自然不同。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科普期刊做到了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所科普的内容有所偏倚,针对疫情不同生命周期沿着“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困难”“怎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的脉络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明确不同阶段的主题重点,不断提升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凸显了科普期刊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性。

但在科普期刊主题的设置中,国内科普期刊的主题稳定性和重点突出性不足,如《知识就是力量》主题整体呈现橄榄型,中期主题类型丰富,但是前期和后期类别少,《科学世界》和《大众科学》的主题则呈现杠铃型,初期和后期主题类别充实,中期主题类型少。在主题稳定性方面,《知识就是力量》初期和中期围绕疾病追溯和公众精神健康开展科普介绍,后期则缺失这两类基本主题。主题和内容的间断,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科普期刊缺乏系统性的主题统筹安排和规划。

4.3 抗疫先锋主题突出,但新闻报道类及时性主题缺乏

本文列出的科普期刊设置独具特色的抗疫先锋话题,如疫情初始期,《大众科学》提及基层工作者在抗疫一线的动人事迹,向公众表明了中央和各地方顽强抗疫的决心;疫情扩散期,科普期刊又大力宣传抗疫英雄人物,深入介绍钟南山院士等“明星科学家”的故事,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家精神。科普期刊依托科学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凝心聚力,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但是在新闻报道主题上,我国科普期刊对新闻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科学美国人》。我国科普期刊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科学新闻的转化意识稍显不足,科普期刊的市场属性和公众的交流性有待增强。

5 科普期刊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题策划的优化路径探讨

5.1 增强主题创新性,实行深度内容策略

科普期刊需要创新主题,秉承深度内容策略,提升期刊的不可替代性。一方面,科普期刊应从主题广度出发,从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多角度讨论社会现象及深层次原因,帮助公众串联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对公共卫生事件客观、全面、立体的认知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从主题深度出发,应汇集学术有生力量,主动向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约稿,打造优质的科普作品,对科学传播中的争议流言、迷惑性的生物医学专业名词和科学研究不确定性的误解,进行各种形式的深度加工,从而增强公众科学、思辨的能力,不断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5.2 基于事件生命周期,系统制定科普主题策略

科普期刊需要加强主题的组稿和策划,设计系统化的科普路径,实施宏观主题与分主题策略,既要把握新冠病毒总体的特征,设置实用性科普主题,如基础知识类、病毒研究类、疫情防护类、心理健康类,提升公众对新型传染病的认知,降低社会恐慌,又要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特点和社会热点趋势,灵活增加科普主题,如立足国际视野,及时汇聚各国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发布前沿科技主题、全球发展主题,积极展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抗疫方案,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抗击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应有的力量。

5.3 注重科普时效性,提升科学新闻主题比例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为科学信息的专业内容生产者,科普期刊需要提升科学新闻主题比例,加强与专家、科研人员、新闻记者的联系,发挥把关人的角色,强化动态新闻的科普形态,及时在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发布疾病预防、舆论辟谣等新闻报道,提升科学普及的即时效果。同时,建立健全应急科普报道机制,面临疫情封闭情况,科普期刊应缩短制作周期,开设绿色通道,通过网络首发和电子形式加速出版专业科普文章,弥补纸质期刊的滞后性,借助网络渠道和热点事件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科普中国,来源地址: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65024829362597888)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