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真的可行吗?

2021-11-18

作者:STEAM素质教育

来源:百家号

A-
A+

  “让孩子尽情玩,享受童年?还是提前拿起书本,避免上学后跟不上?”这大概是咱们这些当家长的最容易纠结的问题了。

  仔细分析一下,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1. “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真的存在吗?

  2. 步入小学后,可能在“玩中学”的同时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吗?

  知乎热榜上的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很多学龄(前)儿童家长的纠结和疑虑,也折射出大部分人潜意识里对“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刻板印象:

  “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就是玩,是快乐的;

  “应试教育”是死记硬背,是痛苦的;

  要完成“应试”,就无法顾全“素质”,更没有办法实现“快乐”。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分法,真的合理吗?“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可以简单的划上等号吗?它们与“应试教育”之间,就只是单纯的对立关系吗?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1 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

  有相似,也有区别

  “素质教育”这四个字,从我记事起就一直萦绕在耳边。如今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却在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根本没有去探究过“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脑海里,它就等同于那些常常被语数外抢占的音乐、美术、体育课,是放学后的兴趣班、舞台上的“才艺”、简历里的“特长”。

  可当我认真查阅“素质教育”的发展史,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些年我们对它的误解,还真有点大。

  1、“素质教育”的“素质”,不单指文艺和体育

  “素质教育”最早由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提出[1],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然,这里的“素质”,可不仅仅是文艺、体育特长那么简单。

  根据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素质教育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所以,当我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艺术、体育方面的技能训练时,却往往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为强调的,对“道德情感”、“心理健康”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快乐教育”的“快乐”,是指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定义看起来自带浓厚的社会主义中国风,那么“快乐教育”四个字听上去,则有着强烈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

  也因此,那些反对“快乐教育”的人,往往认为“快乐教育”是西方的“愚民教育”,只有快乐没有教育,是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扭曲儿童成长的教育骗局。

  不同于反对者们所抨击的“快乐不教育”,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提倡的其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教授自然科学;通过愉快、有趣的方式传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3]

  他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在以权威制、填鸭式教育为主流的19世纪的英国,他甚至颠覆性的提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概念。

  3、“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通过前文的对比,我们会发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与西方的“快乐教育”确有不少相似点:

  素质教育提倡创新实践、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

  快乐教育强调观察实验、愉快有趣、自主学习、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它指向的是教育的内容;

  “快乐教育”的核心是“快乐”,它代表的是教育的方法。

  二者可以有机结合,把“爱好”变成“特长”,因为擅长所以更加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却也可能相互剥离,“素质教育”变成“素质鸡娃”,毫无快乐可言。

  2 “应试教育”下还存在“玩中学”吗?

  1、“应试教育”无法避免

  “应试教育”之所以在批判声中依然屹立不倒几十年,是因为中、高考的地位和形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这种一锤定音的选拔模式,依然被认为是最公平的方案,它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腐败,让底层的人有机会实现阶层的跃迁。

  从来没上过补习班的“寒门女孩”张学妍在刚刚结束的中考里取得了8科满分(共12科)的好成绩,她的妈妈说孩子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朴实的愿望,恰恰是现行选拔模式留存下来的根本,而这种选拔模式,却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应试教育”这个衍生品。

  2、“玩中学”具体指怎么学?

  “玩中学”显然不是鼓励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而是“寓教于乐”,通过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为孩子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快乐教育”的核心所在。

  “寓教于乐”四个字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需要教育者和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孩子的需求各显神通:

  可以把知识点编成段子和故事,以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可以借助教具/玩具把枯燥的练习变成闯关和游戏,提升学习的趣味;

  可以带着孩子们观察体验、讨论交流,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也可以让孩子们形成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3、在应试教育中,也能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前段时间爆红的北大学神韦东奕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面对取得的成绩和大众的夸赞与羡慕,他说: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超群的智力自是不用说,而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是让他乐此不疲的专研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和数学相关的考试和竞赛对他来说,可能就和我们打游戏通关差不多。

  知乎上一个韦神的同学,是这样描述他的:“韦东奕的勤奋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博士期间到现在,每天都是保持十多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宿舍不开灯,也是在全心全意在想数学问题,时不时有进展的时候,还可以听到他开心的笑。”

  所以,即便是对于天赋禀异的大神,那奥数满分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同样要付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努力。只是,这个努力的过程,对于真爱粉,那就是“开心的笑”,是“玩似的学”,为了快乐而学习,学习又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快乐中学习,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钻研学习和刷题打怪的过程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求知欲、战胜挑战的满足感,那它就是快乐的。快乐之余,还顺带完成了考出好成绩的应试目标,这便成了 “快乐的应试教育”——虽然极为少见,倒也不是绝无可能。

  3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如何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既然“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是存在的,并且可以与“应试教育”和谐共存,那具体应该如何实现呢?给大家提供3个思路。

  1、不要让应试的目标遏制孩子的兴趣

  韦神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教育更容易快乐。可应试的目标,又往往与“兴趣”二字背道而驰。因此总有人争辩:“学习本就应该是辛苦的,不可能快乐,也不应去追求快乐。”

  持此观点的人,也许从来就不曾感受过那种迫切想要知道“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这样?”、“到底为什么是这样?” 的好奇,以及知道了答案后发现“果然是我想的那样!”的得意,或是“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

  如果你有过这些体验,你大概会相信,即便是刷题,也能刷出快乐,刷上瘾。

  当然不是要鼓吹刷题,而是想要指出: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鼓励学习,可以帮助实现应试的目标,可如果把应试的目标作为出发点,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就像那些考过十级以后,再也不想碰钢琴的孩子们。

  维护兴趣的核心,是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给与启发式的引导。

  当孩子追着你问为什么的时候,你可以给适当提示引导他自己找到答案。如果你也不知道答案,大可先把皮球踢回去:“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再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2、正面反馈,给孩子更多成就感,带来快乐

  让孩子们保持兴趣的另一个原则,是满满的成就感。

  在快乐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论结果如何,都给与正面的反馈。正面反馈,不光表现在成功时给出认可和奖励,更体现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如何开导。

  大多数的孩子(甚至大人)对自己的能力其实是高估的,所以当残酷的现实来打脸时,他们就很容易崩溃放弃。当孩子哭着说“我不会”的时候,请不要怒吼“你怎么还不会?脑子呢?”,而是告诉他“你只是还不会,慢慢来!”

  3、把应试目标,内化成学习动力

  考试是无法避免了,但不应做它的“奴隶”。对于喜欢竞争的孩子,考试和竞赛本身就能给他们带来刺激,但不必过度强调输赢;对于不爱竞争的孩子,则应该帮助他们淡化横向比较所带来的压力(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

  也许你会说,在应试环境中,排名比分数重要,但如何看待排名,则取决于我们先期设定的目标。

  当这个目标遥不可及时,压力就成了阻力,而当这个目标是轻轻一蹦就能实现时,它就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就像用胡萝卜引诱毛驴前进一样,看起来唾手可得的小目标总是能让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让人踌躇满志、满心期许。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真的可行吗?,作者:STEAM素质教育,来源:百家号 ,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