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怎么做?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成为全国榜样

2020-07-2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全息网

A-
A+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扶持乡村经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很多乡村也在积极探索旅游观光、延长产业链、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方法,但是各地发展的参差不齐,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更方便的生活设施,农村人依旧不断的涌入城市,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与此同时,城里人却希望在周末的时候“忙里偷闲”到乡下过过清闲日子:到荷塘里抓抓鱼,到田地里摘摘菜,住一住乡村民宿,感受一下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怎样让乡村休闲观光产业既带动农民收入又满足城里人放松心情的需要?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概况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占地2600余亩。行走在园区里,放眼望去,一片片整齐的、五颜六色的稻田映入眼帘,而依循台阶登上园中的观景塔,五彩的稻田才向游客们展示出了它真正的“面目”:孙悟空、寿星佬、嫦娥奔月、厉害了我的国…

园区对原有的稻田、鱼塘及田园景观重新规划设计,将自然生态和农业、渔业、休闲旅游结合,给游客带来“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旅游体验。同时园区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不是我自卖自夸,我们这儿可真是银川都市圈休闲旅游的一个‘网红’点,去年一成立就火了,有大量游客慕名涌入这片以大地为纸、以稻禾为颜料‘作画’的田园综合体。”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建文说,“这里不仅适合亲友聚会,也适合带着孩子来玩,小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在稻田里摸鱼和捡鸭蛋。”

生态观光园负责人赵建文

打造此处生态观光园的,是有“赵大米”之称的赵建文。

赵建文已经和宁夏大米打了30年的交道,但真正开始种地却是在8年前。“最开始我只是收购大米来销售,但后来发现收来的大米品质越来越差,也卖不上价,于是就萌生了自己种生态有机大米的想法。”

2012年,赵建文在家乡四十里店村以每亩800元的流转费用陆续流转土地,建起水稻种植基地,还成立了合作社。

由于四十里店村地下水位浅,土地盐渍化严重,种出来的稻米产量低,品质欠佳,农户们每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七八百元。

赵建文先是把原本小块地变成了平坦的大块地,保证稻田处处有水,也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为了治理土壤,在稻田四周挖了边沟,同时把田抬高,使地下水下降,减轻返盐现象。

在水产专家的帮助下,赵建文用每亩100余元的价格买来蟹苗放进田中,想着利用螃蟹帮忙除草。可事与愿违,放进稻田的螃蟹犯了懒,躲进水里不干活,而且因为宁夏气温低,螃蟹长得慢也卖不上价,成了鸡肋。

仔细请教专家并外出学习之后,赵建文得知,原来是螃蟹在边沟里待着太舒服,不愿到田里去干活。次年,赵建文根据专家建议把沟挖深,又请来了鱼帮忙,螃蟹为了防止鱼伤害自己,只得从边沟跑出来,躲进稻田之中。经过这一番改进,螃蟹开始除草了,个头也从1两多长到了4两多。

一地多用、一水多产的模式让赵建文渐渐尝到了甜头,他谋划着,在供水不太好的田块中,也找些小帮手来除草。这一次,他请来了体积矮小的四川麻鸭。养上鸭子之后,赵建文还发现了另一个好处,在田间来回穿梭的鸭子不仅吃草,还吃小虫和田螺,促进了稻田的通风环境,从而减少了水稻的各种病虫害。就这样,3000亩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起来,稻、蟹、鱼、鸭立体种养的新模式初具雏形。

2017年,眼见有机大米种出了成效,鱼、蟹、鸭也养得日益肥美。如何把这些好产品推广出去,卖上个好价?一日,几个在田埂边拍婚纱照的年轻人给了赵建文启发,是不是可以把3000亩稻田变成景区,把游客吸引到基地?

说干就干,赵建文整合这些年学习观光农业的先进经验,随即投资800多万元打造“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一时间,观景塔、玻璃栈道、科普教育长廊、烧烤小木屋等景致在田野中拔地而起。在“稻渔空间”,小朋友可以下水抓鱼,跟鸭子亲密接触,大人可以烧烤野餐,享受原生态美食,回家的时候,每人30元的门票还赠送2斤有机大米,值当。

习总书记来此参观考察

6月9日下午,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了解这里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

“我们跟总书记说,现在生活越过越好,比以前强多了,收入越来越高了。”孙玉珍告诉记者,以前她和老伴儿种13亩地,一年也就收入1万多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2年,他们把土地流转给“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后,每年的保底收入和入股分红,再加上在观光园里打工拿工资,收入是以前的3倍多。“两个儿子也在这里工作,去年大儿子在县城里买了房,已经装修好了。现在家里啥都有了,摩托车、大电视,日子真比以前好多了。”

据了解,“稻渔空间”目前可实现年加工水稻5万吨,销售收入6750万元,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扣蟹苗种2万公斤,直接带动稻蟹种养1万亩,辐射带动了485户农户增收致富,使贺兰县2万亩稻田实现增收2300万元。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以田间为课堂,培训当地农民3860人次。

这里先后举办了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年旅游观光人数达到了20万人次,对当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银川乃至宁夏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