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城的村晚折射出来的文化巨变

2019-02-19

作者:网络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A-
A+

春节刚过去,元宵节又至。

“走了,看‘村晚’喽!”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河南省中牟县青年路街道民主街村三五成群的老百姓,相互打着招呼,老人们手拎板凳、媳妇姑娘结伴而行、顽童丫头嬉闹奔跑,不断向着舞台的方向聚集,整个村庄处处洋溢着元宵节即将到来的喜庆之中。只见那台上,灯火辉煌,演员激情四射;台下,满堂喝彩,群众喜笑颜开。

衣食足而文化兴。在钱袋子鼓起来、环境美起来之后,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何让过年更具“年味”,弘扬中国其它重要传统节日精神更有特色,进一步的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中牟县近年来发展基层文化事业、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而办好“村晚”,则是他们在“乡村如何兴文化”上书写的一份新答卷。

中牟“村晚”,村民成为兴文化的主角

官渡镇卲岗村是中牟县最早准备“村晚”的村庄之一,年前进入腊月后,他们就精心创作和挑选节目,文化管理员金焕娣说:“刚开始准备‘村晚’的时候,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由于节目编排的需要,许多群众不能登上舞台,为此还闹情绪”;韩寺镇胡辛庄村“村晚”的发起人陈喜兰感慨的说:“俺村参加‘村晚’演出的,全部是我们的村民,而且是农民自费办村晚,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双优”“双带”文化惠民工程演出的张保可苦笑着说:“我一天晚上跑了两个村演出,在我们村演出,那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可是媳妇的娘家也是那一天演出,老岳父说,你如果不来演出,就没你这个女婿。咋也没想到,今年中牟的‘村晚’这么火啊!”

“村晚”传喜庆,人人沾喜气。郑庵镇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是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承担着全国农产品物流枢纽重要节点功能,来自全国的商家更是云集于此。当物流城附近的前路俭、韩河、前李庄、小庄等社区、乡村的“村晚”演出开始以后,劳累了一天的商户,也陆陆续续的加入到了观众的行列。一位来自山东的客户高兴地说:“我从山东拉过来的几万斤大葱,几天功夫就销售一空,过来看看你们的‘村晚’,沾沾喜气。”

中牟“村晚”,在文化振兴中“油然而生”

来自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的一份统计表明:全县举办“村晚”村庄已达133个,部分村的“村晚”已经进行了三届。由村民创作的节目,虽然还很稚嫩,但都是发自内心地歌颂家乡、歌颂祖国,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伴着年味,官渡镇店李口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头攒动,过往群众看着舞台上豫剧《三娘教子》演员的精彩演出掌声不断,店李口支书聂书民说:“俺村这舞台啊是1979年修建的,2000年左右成为危房以来一直都没咋用过,去年县里投入30多万给俺村重修了这文化大舞台,办‘村晚’终于又用上了!”。

近年来,中牟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中牟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县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以奖代补和建成免费配备设施的方式,强力推进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县已经普遍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近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导,各乡镇、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专职文化管理员全面覆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购置文艺器材,为全县各村文艺队伍进行配送,并每年针对每支不同的文化队伍给予2000至6万元进行配套补充,并引导这些队伍进行互展互演,开展各类活动。

中牟“村晚”,“双优”“双带”提供有力支撑

春节“村晚”余音未消,元宵节民间文化艺术节马上就扑面而来:

大孟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鼓声阵阵,第七届广场舞、盘鼓大赛如火如荼。

姚家镇社区人头攒动,糖人、剪纸、黑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引人入胜。

黄河岸边,一群耄耋老人正在一起喊着号子、打着硪,在寒风刺骨的黄河边依然充满热情,只为了参加雁鸣湖镇元宵节民间文艺大赛拿到更好的成绩,让传承了300百多年《黄河打硪号子》重现辉煌。

文化的根基在基层,中牟“村晚”,既厚植根基又着眼未来。从2017年开始,全县开始实施“双优”“双带”文化惠民工程,每年投入800万专项资金、近300场演出。“双优”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作品,“双带”指的是带动传统文化发掘传承,带动乡风民风改善。演出走到哪里,群众的掌声就在哪里响起;队伍到了哪里,群众的欢声笑语就跟到了哪里,演出结束后很多群众跑到后台,追问演职人员啥时候还能再来,甚至出现了八、九十年代群众“跑片儿”似的观演热情,在晚上意外停电到十一点群众仍期待来电后继续观演的场景。

“双优”“双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成立道出3条原因:一是接地气,演出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像《探亲》《三个媳妇》《割肉还娘》《洗脚》《搭礼》《禁烧风波》等作品,都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二是本地化,舞台的演员85%的都是中牟人,十里八乡的好些人都认识,群众看的也开心;三是连乡情,一些外出有才艺的人员也都纷纷回来参加演出,离家近了,也都回家住了,老人、孩子也都开心,这个平台也成为连接亲情、乡情的桥梁和纽带。

“双优”“双带”的有益探索,不仅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一大批文艺人才,为全县“村晚”遍地开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创性、教育性节目也为全县精神文明宣传了“正能量”,引导群众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

王成立表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富起来了,精神需求却不能“留白”,要将文化建设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村晚”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