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产粮大赛,玉米为何完胜水稻和小麦

2022-03-31

作者: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来源:科普中国

A-
A+

      2021年10月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公布:“晚造亩产660.36千克,加上早造926.5千克,双季亩产达1586.86千克。”这样高的产量,实现了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1500千克的攻关目标,真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这是早、晚两季产量合计所创造的最高纪录。至于单季的最高产量,则是2017年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创造的平均亩产1149.02千克,即每公顷17.2吨。这是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小麦的产量不如水稻。国内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是856.9千克,国外的纪录由新西兰创造,达到每公顷15.636吨,即亩产1042.4千克。

      玉米的产量,往往比水稻和小麦都高得多。

      我国玉米的最高产量纪录产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和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实测验收,最高亩产达到1663.25千克。而美国的玉米亩产还要高得多。2019年美国玉米产量竞赛(NCYC)结果公布,折合亩产为2576.48千克,2017年竞赛的亩产纪录也有2267.39千克之多。

      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们都是禾本科的植物。我们所食用的都是它们的种子,其成分也大同小异,都是以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上面所说的这些纪录都是在人们能够实现的最佳水、肥、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玉米的产量远远高于水稻和小麦,几乎是它们的两倍。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1.植物利用阳光的效率并不相同

      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玉米,它们的成长都依靠着光合作用。也就是说,它们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植株,最后再结籽,增加的这么多物质的主体,都来自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最主要的反应,是水和二氧化碳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生成了葡萄糖。二氧化碳有1个碳原子,葡萄糖有6个碳原子,淀粉和纤维素则是把千百个葡萄糖连在一起。从原理上说,有千千万万个碳原子的淀粉、纤维素都是由二氧化碳一个又一个地接起来的。但是,中间有几个节点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有6个碳原子的葡萄糖,而合成葡萄糖的过程中,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磷酸甘油酯又是一个节点。

      把一个碳原子的二氧化碳组合成葡萄糖,组合成淀粉、纤维素,是需要能量的。这种能量的来源就是日光。这就是所谓的光合作用。

      人们常常说每天摄入了多少多少能量,也就是食用了含有多少能量的食物。无论是淀粉、脂肪还是一部分蛋白质,被消化吸收以后,在我们体内都会氧化而放出能量,供我们身体利用。这些能量,都是太阳光的辐射能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储存在淀粉、脂肪或蛋白质里面的化学能。

      各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利用太阳光的效率并不相同。

      水稻和小麦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方式相似,它们都属于碳三植物。玉米则与之不同,它属于碳四植物。

      碳三植物与碳四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2.碳三植物在光合作用上“先天不足”

      光合作用需要分步进行。第一步是植物吸收阳光,产生高能量的分子ATP(三磷酸腺苷)。说它是高能量的分子,是因为它可以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而放出能量。生物体内化学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可以由ATP供给。所以,生成ATP的这一步,可以看成是给这部“合成化学机器”准备能源。在这个步骤中,还生成了对于植物而言的“副产品”——氧气。

      对于全球的动物来说,这可是一个巨大的福利。今天,我们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氧气,这样的生动活泼,多亏了这些光合作用的“副产品”。这一步,碳三植物与碳四植物是一样的。

      第二步则不需要光了,有人称之为暗反应,也有人称之为碳反应。在这一步,由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对绝大多数植物来说,暗反应要先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二磷酸核酮糖(一种含有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上,结合后使它增加了一个碳原子,但是新生成的这个6碳分子很不稳定,立即分裂成两个含3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这些3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淀粉等。当然,这里合成反应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第一步合成的ATP。由于这里固定二氧化碳首先生成的是有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磷酸甘油酸,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固碳的植物叫作碳三植物。

      当然,与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一样,这个固碳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这种酶有两种功能:羧化和加氧。如果这种酶遇到二氧化碳,就把二氧化碳加到有机物上,让它的碳链变长,这叫羧化。而如果遇到氧气,它就会使有机物氧化了,又变成了二氧化碳。这里的氧化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它是在“拆台”。由于是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这也被人称为“呼吸作用”(实际上这个名称并不合适)。

      氧化过程大大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人估计一般情况下是进二退一,即实际效率只有原来的一半。空气中是同时存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而且氧气比二氧化碳要多得多。幸好这种酶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比氧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低效率的固碳方式还能够被容忍。

      据说,这种固碳方式产生于远古时代,那时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高于氧气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最基本的机制是很难改变的,原始植物的这种固碳机制后来就一直沿用了下来。目前有说法称,现有的植物物种中,95%都是碳三植物,包括水稻、小麦等。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这是通过叶片的气孔取得的。只有打开气孔才可能进气,然而,气孔一开,植物中的水分也能够蒸发掉。实际上,植物从根部得到的宝贵水分,绝大多数都这样白白地跑了。如果天气炎热干旱,植物必须减少开放气孔的时间。但是,气孔不开,二氧化碳就进不去,羧化反应就无法进行。而太阳一晒,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却仍然在进行,还要产生出氧气,“拆台”的氧化反应还会进行。这样一来,总的固碳效率变得非常低下。所以,在炎热干旱的条件下,碳三植物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苹果酸成为碳四植物的好帮手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植物就发展出一种新的固碳机制。它们的叶片与碳三植物有所不同。叶子里有输送水等物质的管道,称维管束,维管束的边上是鞘细胞。在这些植物中,鞘细胞的外面排列着整齐的叶肉细胞,叶肉细胞里含有一种新的羧化酶,这种酶能够固定二氧化碳,生成含4个碳原子的苹果酸。所以,这些植物被称为碳四植物。

      那么,是不是苹果酸就作为合成葡萄糖的原料呢?不是的。这些苹果酸跑到里面的鞘细胞中,却放出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剩下的有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又跑回叶肉细胞去合成新的苹果酸了。而在鞘细胞里面,那些与碳三植物一样的羧化/氧化酶正等着苹果酸送来的二氧化碳,好进行羧化反应呢!这样,基本上就没有氧气来捣乱了,酶可以专心地进行羧化反应。碳四植物的暗反应多了一步,就是先合成苹果酸,让苹果酸承担“运输”二氧化碳的工作,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碳三植物中讨厌的氧化过程。所以,碳四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就远远高于碳三植物。

      像玉米、甘蔗那样的碳四植物,由于对光能的利用率高,所以它们都长得粗大,产量也高。

      也正由于玉米等碳四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高,所以如果能够把碳四基因想办法转移到水稻、小麦等碳三植物中去,那就能大大提高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产量,而且这样的基因不涉及令一些人恐惧的如抗虫基因那样可能的毒性。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当然也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据报道,许多科学家对此都非常感兴趣,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期望科学家在这方面能够早日取得突破,为人类的粮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自然界产粮大赛,玉米为何完胜水稻和小麦,作者: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来源:科普中国,来源地址: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908441023100973056)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